香港人近年興起運動熱潮,這本來是好事,但2020年就比較特別,因為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人減少外出,亦減少了運動。過往聖誕、農曆新年後的外地滑雪受傷個案,馬拉松比賽後的受傷個案,學生在暑假活動中受傷的個案等等,這年都大幅減少。但到了10月左右,因為疫情有放緩跡象,運動場地局部重開,很多人大半年沒有做運動而忽然重拾,突然之間增加了不少因運動創傷求醫的個案。
運動創傷最常見是下肢受傷,例如膝關節韌帶撕裂,腳踝扭傷,或大腿、小腿肌肉拉傷等。始終大家停了一段時間沒有做運動,肌肉力量、平衡力等都比疫情前弱,若一下子進行「報復式運動」,的確是較容易受傷的。例如有些個案是連續跑步幾天之後,雖然沒發生跌倒、扭傷,卻發覺肌肉痠痛,原來是已經拉傷了。
一般來說,預防運動創傷重要的一環是有足夠的熱身。當然,五至十分鐘的拉筋、伸展等熱身運動是需要的,但當經歷大半年疫情後恢復做運動,所需要的已不止熱身那麼簡單,更需要有耐性,一步步重拾疫情前的運動水平,才可減低受傷風險1。我常對病人作以下簡單比喻:停了大半年運動,就應該用大半年時間慢慢恢復從前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例如由輕度的肌肉鍛鍊開始,以及由緩步跑開始做起,運動量也要由少開始。
萬一出現急性運動創傷,醫生評估傷勢時通常會細問病人在受傷那一剎的情況,例如關節有否傳出「啪」一聲,即時是否感覺非常痛楚,以及即時能否繼續進行運動等等。此外,受傷後幾天傷處有否出現明顯的瘀腫,以及受傷的關節活動幅度有否受影響,或加上磁力共振作確切的診斷2,都有助醫生評估傷情,決定下一步須採取什麼治療。
例如若只是輕微的肌肉拉傷,可能需要休息、接受紓緩性治療,再慢慢恢復運動。但若是肌肉拉傷、關節移位等結構上的傷勢,則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修補了3。因為若有結構性傷勢但沒有適當處理,即使痛楚等逐漸減輕,也不表示傷勢痊癒,反而有機會將來重複受傷,甚至變成慢性痛症。
最後,也常有病人問:我已有退化性關節炎,可否照常運動呢?當然,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運動方面需要較小心,例如調節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加強平日的肌肉鍛鍊等等4,但具體調整需要看個別人士的體質、運動強度、運動量等決定,一般不建議完全改變運動的種類,也不建議因退化性關節炎而完全停止運動。
以上資料由賽諾菲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References
1. Lim MA & Pranata R. Ir J Med Sci. 2020;1-5
2. van Rensburg J & Nolte K. S Afr Fam Pract. 2011; 53:21-7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2020). NIAMS Health Information on Sports Injuries.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20, from https://www.niams.nih.gov/health-topics/sports-injuries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8). Physical Activity for Arthritis.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20, from https://www.cdc.gov/arthritis/basics/physical-activity-overvi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