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九龍樂善堂主席彭志宏醫生(Peter),是一名香港整形外科專科醫生,他除了在香港執業外,還不時抽身去到內地貧困地區,免費幫助患有唇裂、齶裂的病人做手術。至今服務超過10年,共有超過800名患者受惠。從醫二十多年,正能量爆燈的Peter一直致力於為有需要的病人「改頭換面」,穿梭於各大慈善組織,盡一己之力服務社會各階層。作為經驗豐富的整形外科專科醫生,他是如何看待整形外科呢?於甚麼機緣巧合下參與慈善組織工作?
整形手術愈趨普遍 實現留住青春的童話
擁有20多年整形外科從醫經驗,在Peter手術刀下誕生的新面孔數之不盡,他分享最常做的整形外科手術有兩種:「第一是重整,大多數是皮膚上有腫瘤,需要在面、頸部的皮膚上切除患有腫瘤的組織,我們做整形手術時要盡量保持病人的儀容並清除癌細胞,進而幫助病人重整面容;第二是整靚靚手術,最常見是眼皮、肚皮、隆胸等微整形手術。」
隨著時代的變遷,香港亦有越來越多人接受整形,甚至遠赴整容王國韓國進行整形,Peter表示:「相對來說,四十年前一講到整形就是動刀,做顴骨手術可能要放兩個假體入去,現在是利用吃飯的時間打支針就搞掂了,所以會有越來越多人去做或者考慮去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單止是年輕人追求美麗的容貌,Peter透露香港也有很多年長的人士透過做眼皮、眼袋、肚皮、植髮等整形手術變年輕.
外科整形因人而異 醫生首要任務是溝通
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同,對外科整形的要求也因人而異。一般在整形手術進行前,醫生都會花大量時間與病人溝通,Peter解釋:「了解病人的需要,讓病人清楚了解術後的預期效果及風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溝通上會花較多時間,也是為了能達到雙方都認為是最理想的效果。」
當被問及遇過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時,Peter苦笑:「曾有一位中年女客人在網上花幾蚊買材料打針隆鼻,打入去後發覺效果不理想來找我求助,見到她的第一眼是整個鼻子已經變了形。我們在正常渠道購入用於隆鼻的材料成本至少要幾千元,而且隆鼻材料打入去之後不能拿出來。雖說現在的微整形手術簡單快捷,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局面。」Peter亦藉此經歷提醒大家,在進行整形手術前,最好尋求專業機構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以服務結緣慈善 繼續回饋社會各階層
今年4月,Peter當選為九龍樂善堂的主席,在此之前,Peter早已在扶輪社服務超過十年,見證著扶輪社服務香港、澳門、蒙古等地:「當年跟我一起共事的其中一個社長,他就是樂善堂的前主席,是他引薦我加入樂善堂。扶輪社是服務的組織,樂善堂是慈善的組織,我希望參與不同的平台幫助到更多人,我也可以學到好多不同的東西。」

- 多年來得到家人支持參與社會服務
Peter作為醫生本身已經好忙,現又身兼樂善堂主席,縱使百務纏身,他始終堅持“Not this, what? Not now, when?”的處事原則:「無論我作為外科醫生還是樂善堂的主席,都是一個很有決定性的崗位,所以無論處理什麼事,我認為都必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做什麼,這對整個團隊也有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Peter亦非常善用人才,虛心向團隊裡的精英請教:「有些東西不是我所熟悉的範疇,比如扶貧救助、興學育才、老人院、流動醫療車等。最近樂善堂有一個『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慶幸我的團隊裡有好多不同的建築師、工程師,他們在這個項目上都好用心、花好多時間給意見,我非常感謝他們。」Peter處事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之餘,還懂得謙虛請教他人,相信樂善堂在他帶領下定能為更多有需要的人謀福祉。
育兒永遠將愛放第一位
過去一年多在疫情之下,大家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Peter也不例外:「多了時間在屋企陪太太、孩子一起吃飯是一件好事,即使放假有好多地方都不能去,但我覺得最開心的不是去哪裡,而是跟誰在一起。太太擅長煮食,在家裡繼續鑽研不同的菜式;我兒時畫畫不錯,但因中學開始太忙,沒有堅持繼續畫,最近我都開始預備工具,希望可以重拾畫筆。」
Peter與太太結婚至今已踏入第10個年頭,育有兩女一子,提及對小朋友的教育問題,Peter笑言:「在屋企講愛多過講道理,多理解與包容,過於理論化反而不適合家庭教育。當遇到分歧時,都會配合太太『扯貓尾』,讓太太做好人,因為太太與小朋友相處的時間比較多,與小朋友溝通得比較順暢。」
生活工作平衡 行樂亦要及時
不少人認為現在努力工作,將來就可以早點退休,但在Peter看來,如果工作是你最大的興趣,你可能永不言休:「我小時候好喜歡砌模型,也曾想過做建築師,所以長大後選擇在人體上『建築』,每一個手術對於我來說都是一個新挑戰,我好enjoy。」
Peter除了是一名醫生,也很積極參與香港及內地的慈善活動,將生活與工作、享樂同時進行,他一直堅持Work Life Integration:「我不想到老了,走不動的時候才去遊山玩水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覺得現在就要將自己想做的事安排到位。」Peter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給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的港人點燃了前進的明燈,希望他繼續保持這份積極的態度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彭志宏醫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其後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受訓並成為整形外科專科生,現為私人執業。同時擔任仁安醫院整形及美容和綜合科中心總監及仁安植髪中心總監。
彭醫生於1999年起為貧窮的兔唇裂顎小朋友提供免費整形手術,並於2017年開始擔任逸傑國際慈善基金會的主席,為中國不同地方的小朋友提供免費唇顎裂修補手術。彭醫生曾是國際扶輪3450地區(香港,澳門和蒙古國地區總監2015-16),現為新界總商會事務委員會主席並剛就任九龍樂善堂2021年度主席。
彭醫生相信調解可以推動和平,因此積極推動調解,並於2018年取得調評會認可調解員資歷。從2017年起,與多個機構合作舉辦中學生調解比賽,讓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及學習調解。他現在為調解督導委員會公眾教育及宣傳小組委員會副主席,致力在社區及教育界別推動調解。
作者介紹

- 「健康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團體。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地向社會上不同組織,無論公共或私人機構,社區和個人,以鼓勵及正面方式支持大眾預防疾病,以延長生命和促進人類健康。健康教育基金會的始創人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專家:分別是 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的關志康先生和曾擔任 香港衛生署副署長及食物安全專員的譚麗芬醫生。」
相關文章
健康の新趣2023.02.09母子私語 從母乳餵哺說起
本會活動2022.02.18【冠狀病毒上門檢測計劃】
親子の活動2021.12.21脊髓肌萎少女 奮力救病友
親子の活動2021.12.21港日童 入幼稚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