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脫臼的「小丸子」 微笑面對無間手術

4歲的晞佑,其冬菇頭的髮型、 瞇成腰果的雙眼、響徹病房的笑聲⋯像是卡通 「小丸子」 角色,帶來歡笑給身邊人。然而,她的臀部及雙腿包裹著石膏,雙腿向外彎成O型,走起路來像鴨仔。年紀小小的她已經歷3次駁回 脫臼的手術,日子像是永遠在重覆,爸爸Hankel解釋:「她得了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筋骼天生比較鬆軟及鬆弛。」石膏需反覆套在腳上,手術也只能治標,因為先天性的問題,脫情況隨時出現。 

走路像鴨仔 脫臼無法根治 

晞佑1歲學行時已走得像鴨仔,當時醫生回答情況正常。約歲半時,狀況跟同齡小朋友差距越來越遠,爸爸Hankel再求助私家醫生,才確診此症。 

Hankel表示:「當時不相信她患上這種罕見病,亦毫無相關知識及概念。」醫生對此病都束手無策,更坦言脫臼不只發生在腿部,將來或會出現在其他關節上。沒有一種治療方案可以完全根治,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既不知何時會突然病變,也不知會有多危險。 

無間手術 總是重返原點  

手術雖一次又一次完成,可是戰鬥卻沒盡頭。晞佑才1歲多,便迎來了人生第1次手術。Hankel無限感觸,他一邊照顧正準備分娩的媽媽,待弟弟順利出生後,隨即趕到另一間醫院照顧準備做手術的晞佑:「當刻我未能感觸,因為要撐住、要堅持!」  

手術相當成功,醫生將骨與骨之間的縫合位置抓緊。可是再照X光片時,竟發現髖關節又再鬆弛,原來是關節位置出現問題,令骨與骨之間不能緊貼縫合。如是者,晞佑進行了第2次、第3次手術。 

「像是在玩飛行棋,擲骰3次六,永遠地返回原點,重頭再來。」Hankel直言感到無力及自責,做甚麼也像徒然:「不知什麼時候發生,也不知道何時能完結。當時,為什麼只信1位醫生?為什麼我不再盡責一點?尋找多位醫生做多一步呢?」 

無情的是病情 溫暖的是信心笑容 

被問及雙腳痛不痛時,這個「小丸子」總是斬釘截鐵的「No!」但偶爾,晞佑也會指着手術後的疤痕向爸爸撒嬌,然後再次重拾信心說:「我要康復!」爸爸回答這是一個印證,證明她的堅強。 

4歲的小孩受盡病症折騰,在冰冷的手術刀下陪伴成長。但展露卻是暖暖的笑容、滿滿的正能量。爸爸欣慰地表示,正因為女兒的笑容,喚醒了活在當下的平常心:「是啊,難關就在這,就是要通過去。」 

一家四口 二人長期病患 

咬着牙關撐下去本已不易,同樣令Hankel擔憂的,還有太太。晞佑媽媽患有「多發性硬化症」 ( Multiple Sclerosis  ),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腦部及脊髓)的疾病,其左邊手腳乏力,難以照顧及抱起子女。為了照顧家庭,Hankel只得放棄全職工作,以自由身性質接洽設計工作:「我試過做全職工作,但照顧不到晞佑,又辛苦了太太,影響她的病情。」 

縱使可獲政府傷殘津貼,但手術費動輒由數萬至十萬。第1次手術時已傾盡積蓄,還要施行第2次手術,Hankel頓時晴天霹靂。面對迫在眉睫的手術時間,硬着頭皮向親友眾籌度日:「其實很難,問了1次,就不能再問第2次。」辛苦賺了些收入,隨即又要歸還親友,令生活艱難竭蹶,捉襟見肘。

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 

晞佑就讀於九龍城浸信會幼稚園,班主任高老師形容:「晞佑好少扁嘴或者唔開心。」課堂經常表現開朗,尤其是英文堂。還會主動幫其他小朋友,校長羅致惠女士形容她:「將正能量帶到學校裏頭。」同時羅校長亦慨嘆:「晞佑因長期住院,很多反應和說話技巧都未能達到同齡小朋友的標準。」也未能參與正常體能活動 。羅校長希望晞佑能逐步跟上,參加生日會等活動,感受團體氣氛。 

冀社會關注罕見病人士 

高老師常一手拖着晞佑,一手拿着枕墊:「晞佑坐的時候,有枕墊著不會太辛苦。」學校全力支援晞佑的情況,更安排關顧小組了解其學習進度,務求令她融入學習環境。羅校長寄望更多人關注罕見病患者:「部分人對他們抱有歧視,覺得他們麻煩或阻礙他人。」但只要大家給病者一個微笑、揮手點頭或讓座,已是對他們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捐款編號「3609」 

$100元港幣或以上捐款可申請免稅 

採訪、撰文:鄭宇丹、梁劍紅 編審:梁劍紅、Avy Ip 攝影:Sea.Pho.Yea 影片製作:Lifewire、Ken Mok、Sea.Pho.Yea 

 

作者介紹

健康教育基金會 | Primary Care Education Foundation
健康教育基金會 | Primary Care Education Foundation
「健康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團體。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地向社會上不同組織,無論公共或私人機構,社區和個人,以鼓勵及正面方式支持大眾預防疾病,以延長生命和促進人類健康。健康教育基金會的始創人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專家:分別是 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的關志康先生和曾擔任 香港衛生署副署長及食物安全專員的譚麗芬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