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造成全球超過250萬人死亡,龐大冰冷的死亡數字,將忌諱的「死亡」話題擠入各位的重要議程,赤裸地剖開於生活之中,拉近了對死亡距離。而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伍桂麟(Pasu),亦為「無言老師」的始創人,與死亡打交道已有十餘年,對生死話題有更多的解讀和覺悟。24歲隨親人介紹入行殯儀行業,做遺體防腐和修復工作。他感恩自己年紀輕輕就入行與死亡相關的工作。死亡從來近在咫尺,如何看待最後時刻?如何緩解傷痛?如何重寫生命的意義?
好友離世打擊大 審視死亡新看法
年青時死亡好像遙不可及,是老人才會思考的問題。Pasu卻在每天的辦公室體會到生有時,死有命:「雖然60歲的離世的人佔8成,但見過不少年輕人因為疾病、意外、跳樓自殺等原因而失去生命,是一種惋惜。甚至乎見到一些小朋友或嬰兒很早便離開,更明白生命中有很多不確定性與無奈。」而且Pasu坦言,多年前好友的離世對自己有深刻的反思:「他的離開好像一面鏡子提醒自己,當遇到同他一樣絕望的困難時,我會如何選擇呢?有時好多人會指責自殺者,說他們不顧家人感受毅然放棄生命,為至親留下傷痛。但當自己處在逆境,經歷死者生活的不如意時,是否又有不同感受?」
年齡不是死亡的時間表,生老病死,不遂人願。因此Pasu對死者有充分尊重,卻不忌諱,從入行起就以平常心看待死亡,沒有疑神疑鬼的想法:「當家屬見先人最後一面時,舒服的觀感,能一定程度上修補家人心靈上的創傷。雖然我不是社工、不是心理專家,但靠自己雙手,能幫助家人找到一絲慰藉。」因為他明白自己的遺體修復工作,能緩解家屬的傷痛有著美術天賦的Pasu,進而慢慢也察覺到了自己的專業性,對重塑先人遺體幫助很大:「當面對一些因跳樓、撞車死亡的個案,遺體創傷面積較嚴重,自己反而覺得更有挑戰性。」
無言老師的無聲教育
Pasu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工作時發現,解剖堂的遺體數量遠不足夠給予醫學生學習。在2011年,Pasu發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而「無言老師」是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當先人辭世後,親友可以向中文大學醫學院表示先人的捐贈意願。為大學作3方面用途:第一,供醫科生作解剖學習,全面了解人體結構;第二,手術練習及研究,發展及改良手術技術,提升手術在病人身上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第三,部分人體部位將長期留在醫學院作教學標本。
但「無言老師」不僅為醫科生的學習用具,每一位「無言老師」都是捐贈者及家屬的無私奉獻。在不少建築物牆上,掛滿的名牌通常是捐款者的名稱。但在中大解剖實驗室大門外,牆上紀念牌匾的名字是捐軀者。Pasu解釋:「無言老師留在大學可能會有2-3年時間,供學生學習實踐,或用作醫生研究則1-2年,因此先人未能安葬『上位』。在一些特別的日子,如先人生祭、死忌、做冬等,家屬都無法悼念。就在這些名牌下,擺設鮮花及簡單的裝飾物。」牌匾不僅給予家屬一個短暫的精神寄託,亦幫助他們表達情緒。另一層次亦是醫科生人性化的學習:「當學生路過牌匾去解剖室上堂時,他們見到家屬的悼念祭祀、鮮花,變相提醒著學生,課室上的遺體不僅為學習之用,亦是承載著家屬犧牲。接受學生在至親生身上落刀,將他們對的哀傷期延長。」無言老師同時渲染仁心醫德,是醫學生無法在書本上吸收到的寶貴經歷。在他們功成身退之後,學生與親屬會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無言老師撒灰專區,將骨灰撒放於紀念花園,表揚他們默默為社會做出的貢獻。
獨居長者身先士卒 施比受更有福
中國傳統觀念教人莫問生死,對死亡、屍體多是避而不談。Pasu直言:「在華人觀念裡面,鬼神之說眾說紛紜,而家屬對先人的殯葬儀式很講究,既傳統又敏感。」Pasu向我們介紹:「計劃推行初期,不免會聽到很多不被理解的聲音:捐遺體就是死無全屍,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等。但一些獨居長者,或未完成小學畢業的老人,當他們知道完成遺體捐贈後,大學會頒發一張感謝狀給他們,還給他們設立墓碑,有名有姓有照片,從認為自己一生孤寂無作為,與其死後無名無姓被安葬公墓,不如捐助自己的遺體,造福世人,做一件值得被銘記的事,自豪感油然而生。」
計劃推行了十多年,Pasu見證了港人對死亡的觀念不斷開放,計劃從一開始不被接受,到現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換個角度看,遺體捐贈可以幫助醫學界不斷進步,令到一些有信仰的人,反而覺得施比受更有福,積善積德。」幸得如Pasu一樣尊重科學、敬畏生命的推行者,不斷深入淺出的分享,讓更多人轉變觀念。Pasu補充說:「有時很多人以為遺體幫助了學生,但整個計劃亦豐富了捐贈者對生命意義的解讀,提高他們的自我價值。」
自殺不合捐贈資格 助受困者找方向
只要在香港過身,生前登記過捐贈申請,基本上都有資格成為無言老師。但當中條文規定有3個方面情況是不適合捐贈的:帶有危險性的傳染病過身;帶有嚴重創傷如車禍、跳樓;自殺。Pasu的工作包括與遺體捐贈者及家屬聯絡溝通,多年來接觸過不少自殺者咨詢電話,表示願意捐贈:「類似電話個案接觸不少,但我會先與他傾訴,不會一開始便拒絕,了解他捐軀的想法,從而問出他自殺的原因。慢慢引導他的困境,再轉介其他機構去幫助他。這樣的電話只少傾訴一、兩個鐘。」當然,自殺念頭未必會即時放下,但至少會減輕點:「有人願意聽他傾訴,或者就能發覺有些困難可以尋到幫助,只是在他認知範圍之外,例如一些長期病患,好多機構提供紓緩治療的方式,減輕臨終階段的痛苦,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Pasu感恩自己選擇了這分工作,猶如身負使命:「有好多選擇自殺的人,他們以為自己當下面對著一個好大的問題,毫無退路,死了一了百了。但或許還有方法可以去嘗試解開,而我正正有機會可以與他們接觸,為他們分擔,找到一些新的生存意義。」
Pasu漸從修復逝者的儀容,走向為生者的心靈修補,進而藉助「無言老師」捐贈計劃的這座橋樑,從「死」看「生」,感受到生命溫度延續之偉大。而今年更開展「一切從簡」身心關顧後事服務,獲得扶貧委員會的社創基金資助,為低收入家庭負擔基本殯開支儀服務,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在這動盪、沉寂的大環境下,推廣生死教育,及哀傷輔導課程,引導家屬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傷痛,幫助他們走回生活正軌,體會活在當下的重要。
伍桂麟 「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的發起人
2019 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資深遺體修復師及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全職為醫學院解剖實驗室經理,亦為現任「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
採訪及撰文: Blaire Hung、Suki Cheung 編審: Amy Chan
作者介紹

- 「健康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團體。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地向社會上不同組織,無論公共或私人機構,社區和個人,以鼓勵及正面方式支持大眾預防疾病,以延長生命和促進人類健康。健康教育基金會的始創人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專家:分別是 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的關志康先生和曾擔任 香港衛生署副署長及食物安全專員的譚麗芬醫生。」
相關文章
醫療發展研討會暨晚宴29 11 月, 20232023年11月28日「醫療發展研討會暨晚宴」
健康雜聞29 11 月, 2023今年16歲,「甲狀腺癌」離我有幾遠?
電台節目-醫護從心出發29 11 月, 20232023年11月24日「電台節目-醫護從心出發」
專科交流23 11 月, 20232023年10月4日「醫療發展研討會暨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