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紊亂或停經 中醫拆解6大成因

月經失調或紊亂,是婦女常見的健康問題。由於飲食不當、缺乏休息或運動、精神壓力等各種原因,都會導致人體整體的氣虛陰陽,具體的脾、腎或肝系統失調而引起。以下是從中醫角度辯證論治, 分析臨床最常見的病因:

  1. 月經經期紊亂(或早或遲7天或以上):

肝鬱氣滯:是臨床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中醫認為「肝」系統,是主管我們的精神狀態,許多人因工作繁忙、人際關係問題、或生活變化等,導致心情不暢,壓力大而造成「肝鬱氣滯不舒」;  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顏色深红甚至黑色,有血塊或經痛,經期時胸脹或胃脹, 心情煩躁

腎氣虛:主要表現為月經顏色淡暗,經量非常少,來經時腰部酸痛,或伴有「空」頭暈,或出現耳鳴。 中醫的「腎」系統,類似西醫所稱的荷爾蒙。除了天生因素外, 臨床常見原因是長期操勞, 熬夜缺乏休息, 累及「腎」氣,也就是荷爾蒙製造分泌功能隨之失調。

  1. 月經延期 (延遲7天或以上) 和月經過少:

血虛:就是基本的不夠血,原因一般是中醫說的「化源不足」,就是營養不良,例如常見的女士減肥,嚴重的可導致完全停經。主要表現為經量少或點滴,血質清稀外,還有患者面色偏白、唇白、來經時易頭暈乏力、或無故心悸。

血寒:血寒就是本身所謂的「寒」底。血寒使血流不暢而成血瘀,因此月經有血塊,患者來經時會經痛, 特別怕冷、面青唇白、喜溫熱、或伴經痛,需敷熱包將經痛舒緩。

  1. 月經延長(經期超過7天或以上,甚至達2周不止)或月經量過多:

氣虛:中醫有所謂「氣不攝血」,

有些患者是因病後没有調理好,身體變差。例如媽媽生產後坐月時,身體沒有調理好,月經量比從前還要多。氣虛常見的體現,有精神不振、面色淡白、易疲倦、稍稍活動後就出汗多、或無故心悸。

血熱:一般多見月經顏色鮮紅、經量多。血熱有分實熱和虛熱,如實熱多因患者常吃燥熱食品,年輕女孩比較多見此類型。虛熱則「陰虛火旺」而成,多見缺乏休息、壓力大,如經常出差或熬夜工作的人較常見。

中醫會個別性對證治療,達到調沖任氣血、補脾腎和疏肝理氣。基本上,具體方式會透過服用中藥、針灸或臍療。一般療程需調理3-4個月經週期。醫師會按具體病情、患者年齡,及整體的身體狀況來施治,可徵詢醫師如何配合日常食療,發揮「藥食同源」 達到更好的療效。

作者介紹

麥若茵醫師 註冊中醫師
麥若茵醫師 註冊中醫師
獲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 (全科)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本科(榮譽)資格。曾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總部要職,負責培訓西醫和不同領域的醫護人員合作,推動優質公共醫療服務,本著仁心仁術行醫,服務大眾。私人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