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越戈壁的車手 無懼生命的挑戰

朗朗1歲時確診黏多醣症6型,發病率只有二十一萬分之一,比六合彩還要難中。外型較同齡孩子矮小,因為體內缺乏了某種酵素,令黏多醣累積,阻礙細胞成長和導致關節硬化。他的脊髓亦受影響呈凸起內彎,需要戴腰封來令腰脊挺直;手指關節硬化及彎曲,難以發力。以為幸運有藥或手術可治療。結果是有藥醫不得;手術成效亦不似預期。但一家人始終相信:積極面對總會有好結果。 

我們能選擇的是 「態度」 

朗朗9個月大時,體檢發現他未能像其他嬰孩般坐穩,發展落後於正常嬰孩,反覆追查病因,終確診黏多醣症6型。醫生指:「大部分只有20歲命。」 

兩夫婦初時難以接受,哭過亦怨過,其後勇敢走出罕見病的陰霾:「我們做父母都不能積極面對,朗朗又如何面對他的人生呢?」面對夭心夭肺的病情,爸爸從不迴避:「我們選擇樂觀生活,一直坦誠告知朗朗病情,讓他了解自己狀況,未來需面對的問題等。」朗朗在旁默默聽着,亦點頭贊同:「積極面對總會有好結果。」 

朗朗雖然手腳不夠靈活,卻不時做出貼心的舉動、說出窩心語句。他在採訪當天,跟爸爸一起切水果、捧着分享給小編們,把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卻表示:「其實我從來未做過。」爸爸說:「日常生活不算大問題,不過他身形短少,頭重腳輕,要小心避免跌倒,同時需要多做運動,令骨骼強化。」朗朗活潑、豁達的個性,不畏懼挑戰困難,而他的勇氣亦支撐着父母跨過每度難關。 

沒選擇下的 「選擇」 

爸爸憶述當時確診的情況,為兒子的罕見病尋找治療方法,不惜走訪台灣和美國,發現絶望還未到盡頭。治療方法有兩種:用藥或做手術。前者為身體提供人工合成酵素,但醫藥費每年最少百多萬元;後者進行臍帶血移植,但風險極高。 

「外國有病人及早用藥治療,二十多歲時身形與一般健康人士無大差異,還成為了醫生。可見越早用藥,可改寫病童的一生。」爸爸無奈表示有藥卻用不得:「藥物太貴,一般家庭負擔不起。而且使用亦要經過醫管局專家小組評估,評定患者是否值得用藥。有可能小朋友到5歲先可以服食。」可是,黏多醣症囤積體內時間越長,治療便越困難,骨骼變形更嚴重。甚至令肝臟腎臟受損或脹大:「若多等幾年才醫治,身體已受到很大傷害,用藥也難以復原,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 

「好像有選擇,但其實硬着頭皮決定做手術。」用藥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爸爸艱難地「選擇」了唯一出路。盼能盡早阻止兒子身體惡化,安排當時還不足1歲的朗朗進行臍帶血移植手術。 

可惜禍不單行,朗朗於手術後感染病毒。淋巴脹大壓得氣管難以呼吸,更出現嚴重水腫,需服用抗淋巴癌的藥物。爸爸亦不惜停工4個月,全力照顧徘徊鬼門關的朗朗。 

喜到盡頭   仍要咬着牙關  

幾經波折朗朗情況稍有好轉,一家人以為可從此延長壽命,改寫他的一生,誰知醫生評估說:「10年後,朗朗有機會自行排斥移殖的物質,眼睛、骨骼、心臟等各方面會轉差,回復到手術前的狀況。」 

如果可以選擇,誰願下這場生命的賭注?朱爸爸無悔選擇做手術。朗朗年紀小小,彷彿亦把病情看得透徹,總能將不安與苦楚輕輕地帶過。更有時慧黠地對父母說:「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事,總會找到前路。爸爸、媽媽抱我時,會給我力量,一種愛的力量!」對兒子的未來,朱爸爸的期望很簡單:「希望如我給他的名字一樣,安逸平穩地過生活,不用承受太多痛苦,正常地成長,照顧到自己。」 

跑沙漠的準備 

朱逸朗曾出發到戈壁沙漠,在同行的跑手幫助下,成為其中1位坐在輪椅車上完成跑戈壁的挑戰。經過連月訓練,朗朗已掌握心得:「輪椅車容易向前或向後傾,跑手很容易跌倒。所以大家只能慢慢跑,多加訓練。」路面不平時坐在車上會感到顛簸,但他坦言:「唔怕辛苦!」更希望透過這次活動,可以給其他患罕見病小朋友打氣:「我們一齊面對挑戰好嗎?」 

什麼是黏多醣症? 

患者缺乏分解黏多醣的酵素,這酵素像清潔工人,負責清除身體上過多的黏多醣。但黏多醣症患者體內卻缺乏了這種重要酵素,令黏多醣不斷囤積,影響細胞正常運作,導致心臟、骨骼、關節、呼吸道系統、神經系統等受到破壞。患者若沒適當的治療,細胞日漸破壞器官,隨着年紀增長而越加惡化,一般只能活到二十多歲。 

採訪及撰文:梁劍紅、Avy Ip 

編審:梁劍紅 

攝影:Aaron、Sea.Pho.Yea 

影片製作:Lifewire、Sea.Pho.Yea、Aaron 

作者介紹

健康教育基金會 | Primary Care Education Foundation
健康教育基金會 | Primary Care Education Foundation
「健康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團體。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地向社會上不同組織,無論公共或私人機構,社區和個人,以鼓勵及正面方式支持大眾預防疾病,以延長生命和促進人類健康。健康教育基金會的始創人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專家:分別是 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的關志康先生和曾擔任 香港衛生署副署長及食物安全專員的譚麗芬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