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O形腳 患者10年內倍增 黃金治療期12歲前要矯正

夏天一到,代表著女生展現美腿的季節又來了。但亦有一部份人因自己是O形腳,而羞於外露。說到O形腳,很多人只是關注腳型外觀問題。但其實上了年紀,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痛、關節退化問題。據醫管局統計,截止今年3月31號,香港輪候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多達3萬多人,平均要等3至5年才換得上。

骨科專科廖敬樂醫生解釋:「正常人行路,猶如『交波』一樣動作,單腳交替負重整個身體。我們雖然有兩隻腳,但身體一步一步向前的時候,其實是用一隻腳支撐身體。O形腳患者行走時,身體重力會損耗膝蓋內側部份,越嚴重損耗得越快。隨著時間延長,慢慢就會磨損軟骨。當軟骨沒有了,只能『骨磨骨』,最後就要考慮關節更換了。」因此,小朋友或青少年的O形腳若不及早治療,會直接影響關節問題,未去到關節退化的時候,骨科醫生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們,避免關節惡化,甚至不需要換骹?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O形腳,其實可以做簡單的自我診斷:雙腳合攏站立時,兩個膝蓋如能合併一起,就不是O形腳。如果兩個膝蓋之間有明顯隙縫的時候,則是O形腳。嚴重的時,兩個膝蓋位置就像兩把弓一樣向外張開,中間的空洞成隻手都擺得進去。

嬰兒過早學行恐致O形腳

廖醫生是小兒骨科和脊柱側彎中心創始人,他經常在診所見到很多新手父母不解,為何孩子這麼小就有O形腳問題:「小朋友的O形腳會隨著時間變化,頭一兩年可能O形,三四歲是X形,五六歲慢慢變直,未必好多家長都了解這個節奏。」所以1至2歲的小朋友,尤其是雙腳對稱的,通常屬於生理性O形腳。但2歲之後腳還是明顯O形,且一隻腳直一點另一隻彎一點,需要特別小心,有可能是布朗特疾病(Blount’s disease)。

這種疾病醫學上所得數據,發現肥胖、黑人男嬰或過早學行的小朋友,他們膝關節內側的生長板發育不正常而導致。廖醫生分析:「在香港不常見,亞洲人體型沒有黑人那麼重,但生活中,很多父母會扶著嬰兒或者使用學行車,幫助他們早點學行走,這種『拔苗助長』的方法是不鼓勵的。由躺著到自己翻身,再到坐穩、爬行,慢慢扶著站立,最後抬腳行走,BB的成長每3個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心急不來。」

如何令活潑好動幼兒「企定定」做檢查?

小編走進廖醫生的診所,瞬間感到好溫馨舒適。有毛毛公仔、圓形樓梯,室內的燈光、擺設都讓人感到自然放鬆,原來這對醫生診症有很大的幫助:「有些小朋友看醫生會好緊張,肌肉不放鬆的狀態好難做準確判斷。我會陪小朋友先玩下熟絡下,在他玩的過程,就可以觀察他的雙腳、身體的動作、平衡,有無O形腳、扁平足、長短腳、左右有無對稱,因為他們放鬆和玩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最多的。即使遇到活潑好動、不太配合的小朋友,只要得到他的信任,就會事半功倍。」在廖醫生臨床檢查的經驗裡,健康的小朋友是佔大多數。

如果臨床發現有問題,醫生就會安排照負重X光,小朋友站立著去照,通常2至3歲的小朋友都可以配合得到。如超出正常範圍,可能半年至一年後再複查。很多家長擔心照X光對BB有害,廖醫生解釋:「可以不照的情況,我都不會安排照。但如有需要做,又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我們生活在大氣裡面,本身有輻射,例如坐飛機去一趟歐美再回來,當中的輻射等同照一張X光的影響。」

12歲前輕鬆矯形 切勿錯過致截骨

以前好多人不夠重視,覺得小朋友O形腳,長大後就會慢慢自然康復正常,不需理會。廖醫生表示:「兩歲前生理性O形腳,這種說法是對的。四五歲之前仍很大機會自我修復,通常不會做過多檢測或治療。」但現在不少上了年紀人,才發現關節退化很大因素是O形腳引致。「到五六歲雙腳仍然有明顯彎曲的,通常都有問題。當然坊間也有很多說法,例如綁著對腳睡覺,這是缺乏科學性的。」廖醫生補充。目前治療方法也不僅截骨矯形或關節置換,還有一種新的微創手術,叫生長誘導。

生長誘導:在膝蓋位置,即大腿的遠端與小腿的近端,植入生長板抑制器,控制單方向的生長速度,等到矯正完成之後,再把內置之金屬拿掉即可。6至18個月的治療期中,需要3至6個月之間照一次X光,確保病人矯正的速度是否在預期內,避免過度矯正成X腳。這種方法創傷性好低,不需要截骨、打石膏,可以即日出院。在香港平均男仔對腳在15,16歲就完成發育,女仔則約14歲,考慮治療的時間,因此最佳的治療年齡是12歲以下。

截骨矯形:小朋友的O形腳未必好痛,當開始有痛覺的時候,軟骨已有某程度的磨損,這些情況可能已經到15,16歲了。如果只是微少的磨損,半月板也沒有受損,在小腿上截骨矯形即可,也有情況需要在大腿上截開,將骨矯正到最直的角度,用內固定的方法固定,只要身體足夠強壯都可選擇這種方法,以避免關節有永久性損壞,最後要置換關節。

運動愛好者重拾「穿短褲」自信

王先生是運動愛好者,退休前工作也需要高強度的體能運動。因此,過度運動令原本有O形腳的身體雪上加霜:「我記得18歲時,有人同我講我隻腳『OO哋』,當時沒有太在意,只是覺得不美觀。40多歲的時候,做完運動第2日腳痛,醫生說我的O形腳開始嚴重變形,但都沒有理會。直到50多歲時,落樓梯、走平路都痛,有水腫發炎,要不停吃消炎藥。對我的生活好困擾。」

當時很多醫生都建議王生輪候關節置換手術,但考慮到自己年輕,有排未輪到自己,及考慮到人工關節使用壽命等問題,一直猶疑不決。直到廖醫生給他提出做矯形手術:「我覺得現在做矯形手術到10多年後不行了再換骹,還可以延長多10年。而且可以繼續使用自己雙腳的機能,相信承受的運動力會更多。」現在王生完全可以正常走路,做運動也回到以前的七八成能力。他還告訴小編:「令我喜出望外的是發覺自己高了一吋。O形腳令我很自卑,很多褲子都不敢穿,現在都買多了好多短褲,因為對腳直了好多,自信多了。」

廖醫生認為小兒骨科在骨科專科裡面是非常有趣味和挑戰性的:「小朋友不是大人的微縮版,他們在發育的過程中無論是脊骨、下肢、腳,以及發育、受傷、變形是會隨著時間變化,可能會變好也可能變差,每個病人都是一個好新的體會,都是一個好大的挑戰。」他更慨歎,工作上的挑戰日日有,但是令他最難忘的是病人怎樣去面對自己的病痛。同時,康復之後也不忘記去幫助其他人,對自己也是一種啟發。

作者介紹

廖敬樂醫生 骨科專科醫生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自2006年起獲委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擁有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骨科)、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骨科院士、香港骨科醫學院院士等資格。現私人執業。廖醫生是一位熱衷於兒童骨科及脊柱側彎的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