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向淺中醫 如何預防黃斑點病變?

黃斑點並不是一種眼疾,反而是極為關鍵的眼睛結構。

黃斑點位於視網膜正中央位置,是一塊直徑約五毫米的相機底片。當光線進入眼球後,影像便會被投射到黃斑點,該處約二十萬感光細胞部隊便會將影像經視覺神經線傳送到大腦,為我們帶來清晰的中央視力,使我們能做到閱讀、駕駛、識別樣貌等等需要高清視力的任務。

結構精密的黃斑若然受損,即使是較温和的破壞,也能嚴重影響視力。而且,黃斑點結構的修復能力有限,若未能及時治理,可導致視力永久性受損。患者的中央視力會變得模糊,甚至焦點會有部份缺損,影像亦可能會扭曲變形。雖然視力已經受損,但有部份患者會不自覺地依賴另一視力正常的眼睛,以致未能及早察覺問題,延誤了求醫。若你擔心自己的黃斑點有問題,可以用「格仔紙」(阿姆斯勒方格表)逐一檢查雙眼。

黃斑點病變是一個統稱,當中的成因形形色色,因人而異,因此在病情及治療上可能大相逕庭。某類人士特別需要注意:例如隨着年紀漸長,長者較容易患上老年斑病變及黃斑點前膜等毛病;糖尿病病人要小心糖尿病黃斑點水腫;深近視人士則有較高險患上黃斑點裂孔、 脈絡膜血管增生、黃斑點退化等等問題。

「病向淺中醫」特別適合套用在黃斑點病變上。近年來,不同類型的治療都達到新突破,例如林林總總的眼內注射藥物(新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植入型類固醇藥物、溶血劑等等)、越發微創及安全的黃斑點手術,以及「無創」的微脈衝黃斑點激光,都為患者帶來更多選擇及希望,亦點出及早求醫的重要性。

作者介紹

駱家慶醫生 眼科專科醫生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香港眼科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任職眼科醫生,擔任臨床服務、培訓及研究等工作。現為私人執業醫生,亦繼續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