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滋 三星期未癒 或成舌癌高危人士

口腔長出損傷的瘡點潰瘍看似平常,十居其九會認為是「痱滋」或者是熱氣所致,但可有想過,也許是舌癌已找上門。並非靠嚇,因為在香港每年約有四百多宗口腔癌,當中最常見的是舌癌,佔當中約七成。耳鼻喉專科醫生呼籲,治療舌癌是與時間競賽,愈早治療可減少切除舌頭的範圍,影響深遠。

舌頭是口腔中最常患癌的一個位置,舌癌多發生在舌頭兩旁,少數會在舌面及舌根,而甚少在舌底出現。癌症原因眾多,舌癌最常見的誘因為吸煙、飲酒、慢性發炎(如被牙齒磨損)、愛咀嚼煙草及檳榔,而家族史的遺傳因素亦有。年紀愈大患舌癌的機會愈大,患者以50歲以上較多,男女比例以男士略多。

究竟潰瘍與舌癌如何分辨?

由於在口腔出現「痱滋」十分普遍,出現的潰瘍又與舌癌徵狀相似,究竟兩者如何分辨?「一般巿民難分『痱滋』和舌癌,尤其是初期舌癌與痱滋根本難以分辨,醫生要靠臨床診斷經驗、組織化驗來確認。如舌頭『痱滋』三、四星期仍未痊癒,同一位置長期有潰瘍未癒合,或者舌頭有硬塊、不明來歷的流血,就需要找醫生檢查。」

另外,有一個情況不能掉以輕心的,是留意頸部有否出現腫塊,因為有時舌癌腫瘤未必長得很大,但已可有淋巴擴散,因此頸部有腫塊,也是舌癌其一病徵,好些病人因頸有腫塊求醫而確診。當舌癌已擴散至頸淋巴,已屬較晚期的癌症,處理會較複雜。

最理想能在癌症初期進行治療兩大好處:

1 治癒機會較高,醫生較能切清舌頭上的癌腫瘤,大大改善存活率。

2 當舌癌腫瘤不太大時,切除舌頭的範圍愈小,或毋須進行舌頭重建手術。

那如何決定切除舌頭多少?如病人身體適合,會建議做手術,藉以把舌頭癌細胞完全清除。除癌腫瘤位置外,並會預留腫瘤前後左右的1.5厘米「安全範圍」作移除,以確保附近沒有殘餘的癌細胞。「因為舌癌期數、細胞入侵性、手術是否切得清,這三方面都影響患者的存活率及復發率。」舌癌的復發率不低,從醫學文獻得知,此症的復發率有2至3成,而復發的位置可同樣在舌頭、頸淋巴位置。

若是切除少部份舌頭的病人,日常生活可如常,可能只是口齒沒那麼清晰,發音怪怪地,聽起來會有點黐脷筋。如病人需移除半條舌頭,便可能需要舌頭重建,舌頭重建手術的皮瓣多來自患者大腿、手腕及肚皮的自體組織,選取最適合的移植至舌頭。「做皮瓣手術風險相對增加,癒合時間需要更長。有舌癌病人做完舌頭切除及皮瓣手術後反映,說話及進食需要重新訓練十分常見。」

當舌頭切除了三份二,會影響說話、吞嚥甚至飲水也變得不容易。此外,舌頭重建的皮瓣,並無舌頭原本的味覺功能及活動能力,所以發現有異樣要盡早求醫。邱醫生說:「舌癌及早治療,一方面毋須切除太多舌頭,保留更多舌頭功能,因這部分不能以身體其他部分去取代,重建後味覺與感覺不能重返;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做多一個舌頭重建手術。」

舌癌屬於一種入侵性高的癌症,不能輕視。「舌頭除了是身體一個組織,也有其獨特功能,把它切除部分後,功能上需再作訓練,如舌嚥、說話、日常護理及重新學習進食。因此,早醫與遲醫分別非常大。」

作者介紹

邱騏聰醫生 耳鼻喉專科
畢業於香港大學,擁有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科)院士等資格。於政府醫院任職超過十年(九龍西聯網/瑪麗/威爾斯)。現為私人執業,擔任優尚醫療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