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人人都有,但並非指耳內生石,亦不是耳垢,而是碳酸鈣的晶體。要解釋耳石症,先要認識耳朵結構,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部份,外耳是指耳膜對外部位;中耳即是耳膜對內的空間;而耳石則位於內耳。耳朵除聽聲音,亦有平衡功能,當中耳朵內的半規管結構掌管平衡力。
每人有3對半規管結構,分佈兩耳,每隻耳有3條,而耳石一般位於內耳前庭位置,黏住耳石膜,前庭可再區分為橢圓囊以及圓囊,以偵測頭部活動,但隨年紀增長或郁動,可能令耳石鬆脫移位「迷路」,誤入半規管,便會出現耳石症。
有市民將耳石與耳垢或耳油分泌混為一談,亦以為天旋地轉的頭痛感覺與中風或患上重病有關,其實耳石是面積細至肉眼亦看不到,要用顯微鏡才看到的碳酸鈣結晶體,至於耳垢則位於外耳,兩者根本不同。
不過,值得留意是,耳石症病者以女性及長者較多,與男病者比例是3比1,而長者較易患上是因為年紀增長下,位於內耳前庭的碳酸鈣晶體體積會改變,及不易黏住耳石膜而鬆脫,令病者感到頭暈。
不少耳石症病者因本身出現頭暈徵狀,以為患上耳水不平衡(又稱梅尼爾氏症)而自行購買止痛藥服食,但兩病病者雖亦出現頭暈,惟病因、頭暈徵狀及治療亦有不同:
耳石症可引致短暫及暈眩徵狀,因此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暈眩」:
良性:指與病變無關,超大部份病者可治療、甚至自行痊癒;
陣發性:頭暈發作時間短暫,一般歷時1至2分鐘,平均維持1至2個月,不斷發作;
位置性:當頭部移至個別位置,或做出某個指定動作,便會出現天旋地轉的暈眩感覺。
雖然研究發現,超過九成的耳石症病者可以完全康復,但耳石症最危險之處是病者會突然發病感到天旋地轉,長者病者或其家人要留意,避免長者跌倒引致骨折受傷,或跌傷頭;但病者若要從事高空工作、或需要駕駛機器,或進行水上活動時便要小心,一旦工作時突然病發出現頭暈感覺,便可能構成生命危險。
市民若懷疑患上耳石症求醫,醫生雖可透過問診斷症,亦可透過進行名為「Dix-Hallpike Maneuver」的獨特測試協助斷症,醫生會安排病者坐在病床或躺在檢查椅上,然後以一定速度做出躺下的動作,而頭部要擱在床邊懸着,並向左或向右傾側30度,這時病者應會惑到天旋地轉。同時醫生需要留意眼睛有沒有顫動,因為平時若病者沒感到暈,是不會出現眼部顫動。
經驗所得,當耳石症病者進行相關測試時,徵狀會十分明顯,並要留意顫動出現的時間。不過曾有病者在進行測試前自行服食止痛藥以圖舒緩頭痛徵狀,卻因藥力關係而抑壓了眼睛顫動的徵狀,醫生會在藥效退去後再安排進行測試。
在醫治耳石症上,耳石復位治療是最有效方法,研究顯示,經治療後,九成以上移位的耳石都移到後半規管,醫生會根據耳石所在位置進行獨特的動作協助耳石復位,回到前庭位置。不過,耳石症病者雖經復位治療可痊癒,但亦有病者曾復發,外國亦有病者因病情嚴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病者康復後要留意頭部不宜劇烈郁動,建議病者睡覺時墊高頭部,以免令耳石再移位。
作者介紹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擁有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科院士等資格。前為公立醫院副顧問醫生,任職於仁濟醫院及瑪麗醫院。現為私人執業。
相關文章
健康の慧眼21 12 月, 2021耳石移位 頭暈暈 復位治療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