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柴是行山最常見的傷患之一。在美國,每天有高達3萬人次拗柴。而且4成足踝關節的受傷都是運動引致的。有研究指出,1千人中就有2人曾經拗柴。假如年輕和活躍做運動的人士,1千人中就有更有高達58人曾經拗柴。由此可見拗柴相當普遍。
甚麼是拗柴?
拗柴的醫學名稱是足踝關節扭傷 (Ankle sprain) ,意思是足踝關節兩旁的韌帶和軟組織受傷。一般來說足踝向內扭傷比向外扭傷為多,可導致足踝外側韌帶拉傷,甚至撕裂。(即我們常說的「腳眼」位置受傷)
↑↑這是我們常說的「腳眼」位置,圖為三條主要的外側韌帶。拗柴可以令外側韌帶拉傷,甚至撕裂。三條外側韌帶中前距腓韌帶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 最容易受傷。
拗柴有何徵狀?
拗柴令韌帶和軟組織受傷,以致足踝腫脹、疼痛、足踝關節活動幅度減少等。嚴重的拗柴,會讓人舉步維艱。長期拗柴的人士,行路時特別是路面不平的話,會感覺足踝很容易再向內扭動。
↑↑拗柴令韌帶受傷,足踝很容易再向內扭動。
我會容易拗柴嗎?
有研究指出,拗柴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括: 足踝關節活動幅度較差、心肺功能較差、女士、曾經拗柴等。
外在因素包括: 在晚上行山、打籃球、排球、在草地踢足球、穿高跟鞋等。
拗柴後應該如何處理?
休息、冰敷、抬高和壓縮治療。 (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RICE therapy) 行山拗柴後,可用壓縮繃帶輕輕扎著足踝關節。且盡量避免再行太多,可以的話縮短行程。
如果病徵輕微,回家後可用冰敷早晚每次20分鐘,並抬高患處。假如足踝關節非常腫脹和疼痛,徵狀沒有改善的話,請盡快求醫。因為拗柴亦可引致足踝關節骨折。
↑↑拗柴亦可引致足踝關節骨折。假如拗柴後足踝非常腫脹和疼痛,請盡快求醫。
拗柴可以有幾嚴重?
拗柴可以按照扭傷的程度、韌帶撕裂的情況及臨床表徵分為3個等級:
第1級是輕微扭傷,韌帶有微細撕裂,足踝只有輕微腫脹。
第2級是中等扭傷,韌帶有半撕裂,足踝腫脹和疼痛。
第3級是嚴重扭傷,韌帶全撕裂,足踝非常腫脹和疼痛。
如何預防再拗柴?
有4成的人在拗柴後會再拗柴,因為韌帶受傷令足踝長期不穩定,形成慣性拗柴。經常拗柴可引致軟骨受傷,或日後足踝關節退化。拗柴後做物理治療,鍛鍊小腿肌肉和平衡感,有助減低再拗柴的機會。行山時可以用行山杖幫助平衡,及用護踭 (ankle support) 保護足踝關節。
作者介紹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曾於伊利沙伯醫院擔任副顧問醫生。亦曾赴英國、荷蘭、日本、澳洲等地深造。擁有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骨科)、香港骨科醫學院院士等資格。現私人執業。
相關文章
健康の貼士19 1 月, 2022行山易拗柴 善用護踭保關節
健康の慧眼4 8 月, 2021拇趾外翻怎麼辦?手術治療有得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