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藝術治療師 重拾兒時藝術夢 重建社會互信力

港人生活節奏快,樣樣講求效率、成果,容易忽略身心健康。加上社會氣氛及疫情環境,愈來愈多人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

據調查*,在2,733分網上問卷中,發現超過7成受訪者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抑鬱、創傷後壓力等臨床徵狀。因此,心理健康發展越受社會關注,希望大家可以找到一個精神「出口」。

香港近年興起表達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s Therapy),「與其他藝術興趣班區別在於,這是有計劃、有治癒目標而進行的藝術創作體驗,治療師會適時評估、跟進參加者的治療成效。」黃潔心(Agnes)是註冊的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她修讀藝術,卻從事商業出身,因好友離世,反思人生價值,進而重拾兒時藝術夢,發揮專業所長,為社會大眾的心身健康出一份力。

什麼是表達藝術治療?

相信都有不少人聽過藝術治療(Arts Therapy),兩者都是將藝術與心理學相結合的治療方式,但表達藝術治療更強調綜合運用藝術媒介包括音樂、視覺藝術、律動和跳舞、戲劇、寫作等,按參與者的需要和喜好而決定選擇運動哪種藝術媒介。並在創作過程中的相互轉換,從而使參與者達到心身靈健康的治療效果。目前,表達藝術治療主要有兩個註冊制度,分別是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協會(IEATA)及澳洲、紐西蘭及亞洲創意治療協會(ANZACATA)。

Agnes解釋:「作為一名專業的治療師,首先要相信藝術有強大的力量,藝術方面未必需要樣樣精通,但至少需掌握兩種藝術媒介,掌握其豐富知識以及懂得運用五種藝術及其特性,同時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有深入的了解,並熟悉心理學的理論及運用,當面對精神病患者時,才知道怎樣去應對。」香港大概有100多位註冊治療師,他們要拿到學術機構(如香港大學)認可的碩士學位之外,還要參與約1,000小時的臨床實習,才能在上述兩個認可協會申請註冊,成為合格的治療師。據Agnes介紹,除了本地醫療及社福界人士,亦有不少內地、韓國、歐美等地方的人,專程來港就讀港大這個課程。

表達藝術治療課程無政府資助,要長期花錢花時間維繫專業水平,有人擔心嚇怕「窮書生」,到底成本高在哪裡?Agnes分享:「主要在3個方面。不只是有情緒問題的人需要心理治療,我也需要定期見治療師,以預備自己有更好的狀態幫助別人及自我成長;而且我們面對的參與者由幼兒到長者、由長期病患到普羅大眾,每個對象都是新的挑戰,執業期間仍要聘請督導以確保治療方向及手法合適,履行治療師的專業操守;此外,身處心理治療行業要不斷更新入涉治療手法及理論,需要不斷參加相關訓練及持續進修。」

治療師價值不是解讀作品

很多人會好奇,藝術創作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情緒問題?色彩暗沉的畫面就是代表傷心嗎?Agnes笑言:「其實每個人對顏色的解讀都是好主觀的,比如紅色對某些人來說是開心,但也有可能好血腥。我們更像是一個同行者,不會過分解讀參與者的作品。而是在創作的過程,與他們討論,引導他們了解自己,抒發感受,整合思緒,幫助他們達到目標。所以創作者如何去理解自己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當他們面對身體或精神有障礙的參與者,會在過程中幫助他們發掘優點及內在資源以輔助他們的成長,不會標籤參與者。診斷病人由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去做。而提早識別、轉介診斷、治療患者及幫助對象才是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工作。

現時的教育制度,令一些家長過度著緊小朋友的學習和發展,幫小孩做決定,壓力大而影響親子關係。Agnes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供父母運用到生活中:「我們的方針,強調不批判、無比較、著重有開心元素。父母可嘗試與孩子合力創作一個藝術品,不求成品結果,只要過程have fun,不說小朋友做得好不好。在安全前提下,給小朋友一些自主選擇的空間,或放手做些平時不被允許做的事。如此,小朋友在輕鬆的環境下,更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及行為。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親子關係自然拉近。」

難忘個案——感化院舍中風老人

Agnes介紹,兒童及青少年接受服務較多,主要由學校組織開展,因為他們有恆常資源支持。而長者則透過一些非牟利機構計劃,政府資助他們接受服務。當中一位院舍伯伯的個案讓Agnes難忘深刻:「這位伯伯中風後,半身無法活動,曾經是一家之主現在處處要人照顧。有好多負面情緒,焦慮以及抑鬱的癥狀。初期我們被安排在一間工作室見面,但有次他拒絕見所有姑娘及治療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更加堅定想去幫助他。我手提著所有的工具及樂器,直接走到的他的床位嘗試邀請接觸他。我先用他熟悉喜歡的70年代音樂舒緩了他的情緒,再利用歌詞的共鳴與他合奏進入治療,我們之間的信任感逐漸建立起來。在引導下,他還運用平時說自己無用的一隻手創作藝術。」

針對不同對象,靈活使用藝術器材幫助患者,是治療師的專業體現:「搖鈴有節奏地輕微搖動,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音,讓伯伯知道原來自己還可以運作,有了自主性;用綠色顏料印出手掌印,令他想象到行山的畫面,緬懷以前與家人去旅行的開心時光;獅子山下、阿信的故事等歌曲,令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的工作也很了不起。最後讓我很驚喜的是,他將一些水果裝飾拼在一起,他寓意現時的人生有苦有甜、收成正果,有所釋懷。」

新行業「魚龍混雜」 專業恐受質疑

香港政府現階段未有相應的註冊制度,本地註冊治療師仍受外國監管。Agnes提醒大眾如何辨別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十分重要:「我們會經常接觸到一些情緒病患者或潛在壓力大的對象,因此安全及專業對參與者來講是首要。而坊間不少人只是完成一些短期課程,拿到證書,便開設治療班去提供治療服務。我們建議大眾在選擇服務時,可先到上述兩個國際機構,及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網站上進行篩選,保障自己的權益。」Agnes補充:「即使醫生、社工、教師都需要完成一套完整的系統學習、實習,通過註冊申請,才有資格提供正規的表達藝術治療服務。業界更希望在這個行業踏入香港初期,讓大家感受到專業服務的安全及得著。因為萬一有人接受的治療不夠專業或不理想,社會就很容易對這個行業產生質疑。」

此外,Agnes表示,雖然越來越多香港人得到表達藝術治療的幫助,但不夠普及:「很多機構未必願意將手上的資源,用在他們不熟悉的領域,或者只考慮用普通的藝術導師做興趣班或只考慮單一的藝術治療媒介。我們花大量時間講解,他們再考慮是否選擇我們服務。」亦是目前遇到的困難之一。

成立基金會 助表達藝術治療普及化

Agnes的專業態度,以及樂於助人的熱誠,促使她邀請多年的好友Mary今年共同創立了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基金會,致力提倡表達藝術治療的文化,集合一眾專業表達藝術治療師,幫助社會認識及接觸表達藝術治療,消除社會對應用表達藝術治療只局限於幫助精神病患者的偏見,並讓大眾人士認識到藝術以促進全人健康的無限可能,基金會並會舉辦不同的義工活動,希望表達藝術在香港可以更普及化。

詳情可留意: http://www.hkeat.org.hk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人的情緒困擾及對疫苗觀感調查結果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22394.html(2021年5月14日)

作者介紹

健康教育基金會 | Primary Care Education Foundation
健康教育基金會 | Primary Care Education Foundation
「健康教育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團體。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地向社會上不同組織,無論公共或私人機構,社區和個人,以鼓勵及正面方式支持大眾預防疾病,以延長生命和促進人類健康。健康教育基金會的始創人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專家:分別是 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的關志康先生和曾擔任 香港衛生署副署長及食物安全專員的譚麗芬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