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對不少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每當我們活動關節,都會產生消耗磨損。而膝關節是當中最常使用,出現關節退化的機率亦較高,成因包括體重、受傷及勞損程度等;上年紀後關節液分泌減少,可令軟骨加速老化磨蝕,助長骨質增生,隨之而來的便是關節變形和痛楚等不適,會影響活動能力甚至是生活素質。若膝關節持續腫痛、屈曲有困難、出現如「O形腳」等變形的結構性問題,便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而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最為常見。
輕微至中等程度的退化,一般會透過消炎止痛藥以緩解痛楚;或注射透明質酸添加關節潤滑度,而近年來亦開始廣泛地使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PRP)去紓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癥狀。一旦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已踏進中等至嚴重階段,醫生可能需要安排進行手術治療,如微創膝關節內窺鏡手術,可改善關節半月板撕裂及軟骨磨損問題,同時亦有清理關節內浮游物的作用。此外,對於膝關節內有關節介面已到達嚴重磨損程度的人士來說,「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或「半膝關節置換術」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有助患者減退痛楚、矯正雙腳畸型問題,以及保持關節的穩定性。約9成的人工關節的壽命可逾20年,適合60歲以上病人。手術時醫生會開一個約15cm的垂直傷口,將膝關節中已損壞的軟骨及骨頭全部移除,隨後裝嵌人工關節,再以骨水泥加以固定。手術後翌日,患者便可使用拐杖等輔助器練習步行,約5—7天後出院。往後便需按醫生指示,進行為期3—6個月的物理治療及運動,以免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及日後活動的幅度和力。一般的年長人士接受一次手術後,便足以應付終生需要。
「半膝關節置換術」
退化性關節炎漸趨年輕化,許多中年人士也受此問題困擾。這類情況的膝關節可能只有單一關節面出現磨損,而藥物或注射治療又未能有助於紓緩癥狀;再者,就他們的年齡和病癥而言,接受全關節置換手術可能稍嫌太早,此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考慮「半膝關節置換術」。
手術的方法便是將損壞的一側關節面置換成人工關節,開約8cm的傷口,再使用特殊器械撐開關節,把磨損的一側股骨與脛骨削平,植入適當呎寸的人工關節物料,而未損壞的部分會保留。經反復確定關節活動幅度程度良好及張力能夠均衡後,會將適合的人工膝關節用骨水泥固定並連接於骨頭上。這手術的創傷性較全膝關節置手術低,留院和復康時間亦會壓縮。因可保留多數自身關節組織,術後膝頭的活動度良好,患者感覺更自然,蹲下的動作亦能做到。日後若部分患者需要再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複雜度亦相對較低。9成的半膝人工關節可使用超過15年,建議50歲以上的中年患者考慮。
治療方案會因應患者的嚴重程度而制定,患者應該先諮詢醫生意見。
作者介紹

-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名譽)及香港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導師。曾在公立醫院擔任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專科醫生,鑽研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置換手術(俗稱換人工關節)。
相關文章
健康の貼士15 4 月, 2021關節疼痛不用忍 重駐靈活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