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移民非萬能 聆聽心聲方為本

近日,「移民」成為城中熱話,而移民前景更是香港父母為子女謀劃將來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環境漸趨複雜,港人的憂慮與日俱增,青少年或會面對更加多的未知數及困難。每位港人都 竭盡所能,為下一代營造更理想的環境,但除了環境外,還能為年輕人做什麼呢?為此我希望透過分享一些與青少年會診的臨床經驗,以幫助探討有關問題。

青春期的疑問

青少年期,是人生中最獨特的時間。短短的數年間,他們羽翼漸長,擺脫稚氣。然而即使撇除上述社會問題,成長期的心理發展仍然不乏挑戰。年輕人內心強烈地渴望建立自我意識:「我是怎樣的人呢?」、「怎樣才是真實地存在呢?」、「我有足夠的吸引力嗎?」、「我要做什麼才能令自己和家人無憾呢?」 等,這些都是青少年時常碰到、具有迫切性的問題。

如何幫助青少年面對學業壓力?

許多青少年因學業壓力而求醫,教育本應是順其自然,現在卻成為他們的千斤重擔。尤其許多專注力失調(ADHD) 患者的家長竭盡所能,協助孩子在小學時期適應學習環境。但當子女踏入青春期,面對中學課程,家長會發現為子女提供學業支援並不容易。他們學業成績或會倒退,打擊自信心和對學校的歸屬感。

按我的經驗,與這些青少年以及家長重整學習和社交生活習慣,會有一定的幫助。然而,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成年 人,應該幫助這些年輕人了解和接納自己,並協助他們從稟性尋找方向和目標。歸根究底,唯有他們自己可以找到最佳答案。不少家長在覆診時告訴我,當找到方向和生活方式後,青少年往往好像能迅速成長,而家長們亦滿感欣慰。而我明白,他們的欣喜不單源於成績有所改善,更多是孩子們的心智發展更臻成熟。

如何處理青少年的情緒問題?

另外,當青少年因情緒問題而向我求診時,經常牽涉到嚴重的親子糾紛。這些青少年對家長的情緒非常敏感,而家長則認為他們少不更事及自我中心,親子之間即使進行溝通亦充滿磨擦,造成惡性循環,雙方均會傷痕累累。部分人會責怪這些青少年。然而我發現許多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關注父母的情緒,而非忽視。深入探究背後的原因,有 些孩子可能由於依附本能,從小習慣將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的情緒狀態直接掛鉤。到了青春期,他們沒有辦法既忠於自己,又滿足父母的基本情感需要。我在幫助這些年輕人時,並不是令他們覺得自己有缺陷,而是從整體的家庭關係著手,協助他們重建更有效的溝通模式。很多時候家庭關係有所改善,年輕人的情緒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情感轉趨穩定,重拾幹勁,向外發展。

如何協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創傷?

較為嚴重的青少年問題是有關心理創傷的障礙。如果未有妥善處理,這些創傷可能損害患者的短期精神健康, 更可能長遠影響人格發展。青少年期,本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心理創傷可以為他們帶來極大的痛苦。 創傷或會損害對人的基本信任,令自我意識有很大的起伏。在治療中,我的角色是與他們建立信任,並就他們的感受提供反映經驗。他們的康復過程可能荊棘滿途, 但是痊癒後不但會重拾自我,還能成長為更加心思慎密, 且富有同情心的人。我深信克服創傷的經歷,將會幫助他們應對未來人生的轉折。

總括而言,我們不可忘記,只要幫助年輕人真正了解和接納自己,他們往往可以自行找到人生方向。如果能夠對家庭關係充滿信賴,他們會感到安心,自然更有動力向外發展,探索瞬息萬變的世界。倘若我們與下一代的關係建基於信任和肯定,我們的年輕人定可不畏艱辛,迎難而上 。

作者介紹

黃纘昇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曾任職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現為私人執業之精神科專科醫生 。秉持融合心理及社會療法於精神科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的方針,曾於心智化為本治療 、家庭治療以及佛學心理輔導等範疇接受培訓與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