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H17靶點 成治療腸胃癌曙光

腸胃癌包括食道癌、胃癌到腸癌,以至肝癌、胰臟癌亦涵蓋其中。根據香港防癌會的數據,腸胃癌於2018年佔癌症新症總數的四分之一,奪去越5,500人的性命。除了慣用的抗癌手段,近年本地醫藥科技公司研究利用一 種名為CDH17的癌症靶點,研發新型腸胃癌免疫治療藥物,為腸胃癌病人帶來新的曙光。

CDH17是一種黏性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黏性分子負責將細胞與細胞連繫在一起,而CDH17就是肝臟、腸及胃等腸胃組織形成的重要蛋白。當身體成長後,在正常組織CDH17一般是檢測不到的,但在晚期腸胃癌患者則有很高的數值表達,可能與癌症令細胞組織產生變化有關,令本來黏住細胞的CDH17靶點表達加倍。

由於CDH17於癌細胞的表達很高,故十分適合作為癌症靶點。目前以CDH17為靶點的腸胃癌免疫治療有兩大方向。一是以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CAR-T) 細胞免疫治療形式,先抽取病人體內的白血球,然後透過基因工程為白血球裝上抗CDH17單鏈抗體(scFv) 定位裝置,令其能夠準確追蹤癌細胞上的CDH17,當白血球重新注射入病人體內時,便會追殺帶有CDH17的癌細胞。

另一種途徑,是利用CDH17製成雙抗體免疫治療藥物,既可以針對特定靶點,亦會激活免疫細胞,從而精準地攻擊帶有CDH17靶點的癌細胞,正常細胞則不受影響。

根據研究,大腸癌患者有CDH17表達的比率高達90%至95%,而胃癌亦達70%,食道、胰臟及膽管癌等的CDH17陽性比率也有約50%。由此推算,估計大部分的晚期腸胃癌患者,都適合使用針對CDH17抗原蛋白的製成的雙抗體免疫治療,讓他們能夠有多一個治療選項。

現時有關藥物已經完成臨床前研究,包括動物測試確保藥物的安全性,並通過藥物生產質量規範(GMP),預期將於今年中開展第一期臨床測試。如證實藥物對人體安全,便可開展第二期治療功效的臨床測試,獲得足夠數據便可以向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 以及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申請快速通道 (Fast-track review)認證和批核,讓病人可以盡早使用新藥。

初步估算,以CDH17為靶點的腸胃癌免疫治療,最快可望於2023年或更早推出市場使用。可見在不久的將來,病人只要檢測出腫瘤有CDH17抗原或基因表達,便可使用這種雙抗體或CAR-T免疫治療,而病人接受治療後身體可能會有免疫記憶,日後癌細胞復發時,若有CDH17表達,身體便會再次發動攻擊,消滅癌細胞, 減少癌症復發的機會。

作者介紹

陸滿晴博士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臨床微生物及免疫學博士。現任艾貝樂創辦人及行政總裁。